为什么现在人喜欢把英语夹在汉语里
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此说绝非危言耸听。汉语里夹杂英语词汇,绝非常论所谓为了“表达上简洁明了”那么简单,这是文化污染,是文明间攻守易势的表现。几十年来,西方世界针对非西方世界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和 平 演 变”、“颜 色 革 命”,基本手段就是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到思想意识,渐次演进,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权力颠覆,以期达到其“普 世 价 值”广被天下的战略目的。我们国家就是这个“和 平 演 变”、“颜 色 革 命”的重点对象。
有些人把我这种看法视作阴谋论,认为现在汉语里夹杂英语,是“民 族 融 合”或者叫“文 化 融 合”。这种看法的持有者,要么浅视、短视、无知,要么包藏祸心。从历史上看,我们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民 族 融 合,但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历史上成功的民 族 融 合,都是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吸收非主导民族的文化,这叫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大家看清楚了,一个“兼”字,就把主从关系定位了。从来就只有强者融合弱者,被动融合主动之说,那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军事上一直奉行“积 极 防 御”的战略,在外交上则体现为“韬 光 养 晦”,这本质上是国力不够强大情况下采取的守势战略,带有被动性,是不大可能在文化上去融合别人的。有人或许会拿“孔 子 学 院”来说事,但这只是文化上走出去,是我们商品、服务走出去的配套,无论从初衷上还是从现实影响上,都不能构成文 化 融 合。况且,文 化 融 合是对外来文化而言的,“孔 子 学 院”于此不搭调。
再回过头来补充说一下汉语里夹杂英语词汇一事。民族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符号体系,它的外部形式、内在精神都是契合中华民族主体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需要的,对它进行改变,必然改变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冲击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影响是颠覆性的,不可掉以轻心。
语言和这世间所有的事物一样,都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且不论外国语是否对汉语造成影响,在社会的变迁中,我们自己也会根据事物的发展出新的汉语名字或用法。比如,“春晚”,尽管“春晚”是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但现在几乎用其直接来指称,甚至在大量的社会新闻报道、往来文书中使用。
回到所谓英语入侵汉语的问题,这也是与外国交往频繁、加深后出现的必然现象。同时,这也和某种强势语言主要使用国的国力、影响力密切相关(弱国的语言难以成为强势语言,道理是一样的)。英语之所以能够“入侵”汉语,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语言,是和这一两百年来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这个世界领导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与先进国家交往时,这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等会传入,同时它的语言也会被人们引入到本民族语言中来夹杂使用。民国时代,上海话中的许多英词就是音直译过来的,比如沙发,后来许多都成为了汉语的标准用语和词汇,根据汉语的习惯、语法、用法加以规范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会注意到,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地快速提升,汉语也呈现出“入侵”其他语言的现象,比如近年《牛津汉英词典》就将“土豪”一词的新含义收录,而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国的大妈抢购黄金时,直接使用了“Dama”一词。这和我们的经济实力、对外交往和文化输出都紧密相关,而且只要中国国力向上,汉语入侵其他语言的现在也将持续和扩大。现在自媒体上反复提及的越南、韩国考虑恢复汉字(无论真假),除了是它们自身历史文化的需要外,也和中国的再度崛起高度正相关。可以这样大胆预言:只要我们中国再度回到世界第一的领导地位,越南、韩国恢复汉字正统地位,板上钉钉,肯定发生,剩下的只是何时恢复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分析的原因,因为语言是人在使用,人的使用造成了“有人喜欢汉语中夹杂英语”来使用,背后的实质仍是国家实力、先进程度,因为近一两百年来英美比中国更具实力、更先进,所以新生事物、从英美传来的词汇、以及崇洋的心态等,都会导致部分人(甚至是不自觉地)喜欢在汉语中夹杂英语。我们在日剧、韩剧、台湾剧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但也不能排除许多在英美生活久了的人,直接接触英语词汇,在回国使用时一时无法知道对应的汉语,所以夹杂英语来使用,但这属于少数现象,不涉及问题的本质。
这个问题很 serious,让我 con 一下 cider。
其实有这种倾向的人几乎都是些半瓶醋,真遇到洋人了,嗯嗯啊啊半天挤不出一个洋屁,遇到国人了,特别是旅馆保安,环卫大妈这些应该不懂英文的人,肯定要拼命挤出几个英文单词夹在汉语里面说,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认得几个洋文单词。
偏偏这类人的发音几乎都很烂,听他们说话很辛苦,得拼命忍住笑,实在难受。
说汉语就说汉语,说英语就说英语,不要搞得不三不四的,有些专有名词或是学术用语,汉语里面没有,或是不普遍,夹杂那些情有可原。故意夹杂生活上基本天天用的单词,那就是自己丢人了。
这种混合语言语言学上叫“皮钦语”(英文:pidgin),即混合语。
中国的皮钦英语最初在广东产生,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广东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属于皮钦英语,但是基本上是本地产生的,而不是外地传入的。
皮钦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当地人和为数较多的外来者交际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交际语言,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
在殖民地,殖民者与来自不同独立语言区之间的劳工,通过出现信息交流而产生皮钦语。
在多民族邻界地区,通过长期的民族交融,也会产生皮钦语。这种皮钦语带有各自民族语言的特点。如青海黄南自治州同仁县五屯镇有2000多人使用的一种汉藏混合语,即所谓的皮钦语。
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社会对外开放程度扩大,产生了许多中西混合的新词语。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后,上海出现新时期洋泾浜的时尚,一些中西混合的新“洋泾浜”词语也产生了。
如:“奥特曼”,意思是“落伍的人”,也戏称“外地人”,是out-man谐音的引申。
“打开水”是“打kiss”的音译,意为“接吻”,
“开司米”原指Kashmir,指质地优良的细软毛纺织品,现作为英语kissme的音译,意为“吻我”。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以调侃的口吻在玩味这些外来语;再者说,像APP,GDP,VIP,CEO等等这些词发音简单,也经常用,习惯了也就成自然了。
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是殖民地受欺负的时候了。国民在说着洋泾浜英语的时候讨好外国人的成分也早就没有了。
去韩国破冰的中国大妈团是什么心理
中国与韩国因为萨德事件产生了不愉快,导致了中国赴韩旅游人数一度极具减少。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大妈破冰团呢?去这要从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谈起。
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最典型的就是有便宜要先占,有危险要让别人出头,看见谁落魄了就想上去踩一脚,没事就瞎起哄,被人利用了都不知道。比如赴韩大妈破冰团的产生,肯定是韩国方面为了打破中国赴韩游僵局,给了大幅度的优惠。这些大妈一看有便宜占,那得赶紧占,晚了就被别人给抢跑了,于是赴韩破冰团就这样产生了,完全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
再有就是遇到危险时,总是希望别人冲出去,自己得到保全。比如清军入关,八旗兵那么少,汉族老百姓只要每个人拿块石头冲上去,八旗兵也统治不了中国,可是根本没有人肯为民族大义卖命,都等着别人去出头,结果就是被大清统一了整个中国。到今天竟然有人恬不知耻的说什么满清误国三百年,是自己的老祖宗误国的好不好。
还有就是看到谁落魄了都想去踩一脚,落井下石。比如前一段时间爆出的雪乡事件,一个个例事件,确实恶劣,但却使整个东北都遭到口诛笔伐。很多人看到关于东北的消息都要上去喷一喷,请问你把东北搞臭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东北人不是中国人么?
最后就是没事瞎起哄,被人利用了都不知道。网特最喜欢这样的傻子,在网上网特只要喷一下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地方,就有一帮傻子跟风,破坏团结,别人利用了还不知道。
所以,中国人要去除这些劣根性,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利益。